從政府工作報告看,改革要有利于國企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前列,這是明確的任務。報告從三個層次提出與回答問題,即國資體制改革、國有經濟結構改革與國企混改,而授權放權、優化重組、主業核心競爭力,這些基礎性關鍵領域將可能取得突破。顯然,2018年是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化之年,也是改革質量提升之年。
去年報告主題詞是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,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位置的轉換給人的感覺是,以國資改革引領國企改革的態勢正在趨于明朗。過去的國企改革,政府是改革決策主體,企業是執行主體,企業在相當程度上缺乏改革自主權,一切改革措施必須等待上級的批準。沒有國資改革的成功,便不可能有國企改革的成功,而國資改革常常處于基礎與決定性地位。現在直指國資改革,從改革邏輯上理順了。
報告中三處用了國有資本,并且強調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,提醒我們更加遵循國有資本運行規律,更加注重國有企業價值管理,更加重視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,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。
報告開門見山,直接提出“制定出資人監管權責清單”,可謂響鼓重錘。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授權經營體制,現在具體化了,從建立權責清單入手,進入操作階段,政府及國資委有哪些權,哪些責任,自己列出來,這是一場自我革命。2017年5月,國務院辦公廳下發《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》,授權43項權責下放,出臺出資人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,科學界定出資人監管邊界。“制定出資人監管權責清單”是一個起點的改革。
明確授權經營的中心樞紐,要害是“賦予更多自主權”。投資運營公司試點,是去年也講了的,今年加上“賦予更多自主權”一句,把目的與任務明確了。授權的目的是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,確保國有企業依法自主經營,激發企業活力、創新力和內生動力。總結國有資本投資、運營公司試點經驗,授予企業更加充分的經營自主權,是下一階段的著力點。
國有企業重組數量不是目的,重在結構優化的質量。報告中,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放在突出位置,突出國有企業優化重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,重組用“優化”兩個字限定,表明性質是結構性重組,股份制改革是方法與手段。中央企業通過重組實現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,盤活存量,減少重復建設,優化國有資本的布局與資源配置。預計2018年將推進裝備制造、煤炭、電力、通信、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,持續推動煤炭、鋼鐵、海工裝備、環保等領域資源整合,減少重復建設。明確用“央企”一詞,意味著央企重組在2018年要加大力度,提高水平。
持續瘦身健體,重在“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”。“提升主業核心競爭力”,這是第一次這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作為重要目標提出。提高國企競爭力是重要目標,但是要聚焦于“主業”,定位與任務明確了。持續瘦身健體與2018年中央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結合起來,做好有色金屬、船舶制造、煉化、建材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。
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,表明混改不刮風。值得思考的是,報告中有三處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有聯系。特別是支持民營企業發展,堅持“兩個毫不動搖”,實行多元化、多樣化、混合化,從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,發揮各方面優勢,實現共同促進,共同發展。在“推進國資國企改革”后面一段是“支持民營企業發展”與“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”。強調“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”“打破行政壟斷,防止市場壟斷”。實質上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有緊密聯系。
我們還注意到,報告中國資國企改革內容有著目標引領型改革的鮮明特色。報告中“推進國資國企改革”部分的最后一句話,要通過改革創新,國企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前列,定位了國企在新階段的地位與作用,也是明確國資國企改革的目的。